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明显的的交友意识了。接近3岁时,已经能够互相帮助,并且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可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吃饭时也出现了可以值班的孩子。这时为了维持保育园的秩序,可以提出几条注意事项作为纪律让孩子们遵守,如:"不能在走廊乱跑","不能往架子上爬","不能进配乳室"等。
但这样的禁止规定多是从保育园的经营者工作方便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是无视孩子天性(想去跑,想登高,什么都想看)的规定。只要园内的设备良好,就应破除各种清规戒律,积极鼓励孩子自己协商制定活动的规则。
为此,首先要培养孩子的交友意识。交友意识增强,每日的园内生活都很快乐,孩子们从快乐的角度出发,也乐于与伙伴们携起手来。再稍微大一点,在这种密切的友好关系基础上就会产生出由伙伴们自己约定的规则。2~3岁的孩子,还不能自觉地进行集体活动。
两名保育员如果照管20名2~3岁的孩子,让他们意识到大家是一个友爱的集体并不困难。让20名孩子集中起来做集体游戏,需要一个过程。开始玩时,可以根据每个孩子所具有的创造能力编成若干灵活机动的小组,通过不断地变换小组成员,孩子们很快相互熟悉起来。这样反复几次,集中起来开展集体游戏,短时间内就能成为现实。
20个孩子配置两名保育员是比较妥当的,1名保育员带领五六名孩子组成的小组,组织他们精力集中地制作手工或玩游戏。这期间,另1名保育员就领着其他孩子自由游戏。而且冬天时2~3岁的孩子还不可能独自去卫生间,也需要保育员照管。此外,为了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应该尽可能地把园外散步纳入日程安排之中。离开了保育园,置身外部世界,这时孩子的伙伴意识会更加强烈。
由于交通安全问题,有很多保育园不能进行园外散步。虽然就保育工作来说,园外散步是必要的,但满足不了这种要求的"愧疚意识",也要消除。
一过2岁,以前一到保育园就高高兴兴地对母亲说"拜拜"的孩子有时不愿意同妈妈告别。看到这种情况,保育员要拿出超过以往的热情态度去欢迎他,也可以让先到的小朋友组成一个欢迎小组。孩子总是与母亲哭着告别,就会拒绝上保育园,也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情绪。